对外交流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对外交流

再访威尼斯


时间:2013-05-30 16:09 作者:樊子轩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再访威尼斯

         -----记中国美协代表团考察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陶勤 刘中

    应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先生的邀请,以刘大为副主席为团长的中国美协代表团一行三人于2007年8月24日飞赴意大利,对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进行考察并与意大利相关美术机构及美术家进行交流,以推进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筹备工作。

    罗马气温高达42℃,让我们从入秋的北京赶来犹觉挥汗如雨。24日晚,驻意使馆文化参赞张建达亲自到机场迎接代表团,并热情设宴。张建达参赞是中国美协的老朋友,桑福先生就是经他推荐,在2003年4月“非典”疫情严重时期毅然访华,为首届北京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患难见真情,良好的开始为中意双方在北京双年展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日中午,意大利文化联合发展公司的总经理代表卡里奥斯托先生设午宴招待代表团。卡里奥斯托先生出生于一个收藏世家,对中意美术交流,及在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筹备工作中与中国美协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交谈中使我们感受到意大利艺术收藏界的雄厚实力及对艺术推广具有的丰富经验.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就合作项目具体事宜进行深入研究。

    当晚,驻意使馆董津义大使夫妇及甄英平政务参赞设晚宴款待代表团。董大使向我们介绍了意大利企业家赞助文化的独特方式,企业总是邀请大客户看完展览再用餐,既提升了联谊活动的文化氛围,又为展览招来了一批高消费的观众。

    26日下午代表团飞抵水城威尼斯,我们回想起了2003年夏天考察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情景.当时非典刚刚结束,欧洲正值百年不遇的酷热,中国美协派团考察了始创于1895年被誉为双年展之母的威尼斯双年展,并先后与其基金会主席及新闻中心主任进行了深入交谈,对威尼斯双年展的组织结构、主题策划、绘画的作用、各个国家馆的特色、评奖机制和总体布展设计等方面有了通盘的了解,从而学到很多宝贵而有益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思考,为我们筹备首届北京双年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威尼斯双年展规模很大,主场馆分为双年展公园及军械库两大展区,而且两个展区开放时间不同,因此桑福先生安排代表团先参观了双年展的分展馆。佩雷尔博物馆展出了美国印象派画家萨金特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娴熟的绘画技法和捕捉水乡威尼斯风土人情的独特视角。古根汉美术馆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佩琪·古根汉1948年买下了威尼斯运河旁的里奥纳皇宫,开始向欧洲展出她的藏品。此次该馆隆重推出了德国著名观念艺术家博伊斯的主要代表作油脂系列作品。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一般观众肯定会感到无从解释其意义(博伊斯在二战时受过枪伤,游牧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用动物脂肪治愈其虚弱而冻僵的身体)。走过萨金特,再看博伊斯,我们不禁要感叹,艺术的变革如此之巨大,艺术从哪里来,艺术到底要向哪里去?大幅度缩小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差距,就能使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吗?

    首届北京双年展的获奖作者奥马尔·加里亚尼的个展也纳入了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应作者邀请,代表团于28日上午前往斯达姆帕利基金会博物馆参观其展览,加里亚尼先生专程赶回威尼斯,陪同我们观展。他的作品规格很大,多用铅笔绘制。据作者说一幅作品要创作几个月时间,一天只能画一小块局部,一天画下来右半身都快麻木了。作品多以表现女性、生命、爱、音乐等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加里亚尼先生很希望于2008年在京举办个展,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完整地呈现给中国观众。

    当天下午,中国美协代表团与桑福先生就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筹备工作中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谈涉及了墨西哥特展、艺术史上的体育展、意大利、美国、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及部分中、南美洲和非洲等国家的拟推荐艺术家情况,以及运输、保险、人员接待等筹备事宜,还就研讨会的邀请人员范围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在桑福先生位于威尼斯的家中进行的,亲切而高效。当得知其助手劳拉女士是带病,在桑福先生女儿的陪同下从都灵驱车专程赶来赴会的,并还要在会后立即返回都灵,我们都为意大利文化中心对中国美协工作的支持及表现出的诚意所感动。

    29日代表团首先乘船来到双年展公园,这里历来是威尼斯双年最主要的展场,临近尾声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没有开幕式热闹拥挤的场面,相对稀少的观众流量反倒为观看每件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参观了双年展公园后,代表团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主展场军械库。以“用理性思考,用精神感觉”为主题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正是美国评论家罗伯特·斯高对世界艺术新边界的预想,它不仅致力于快速发展艺术语言,更要表现五大洲的人物、国家以及新趋势。国家的参与一直都是威尼斯双年展一个重要而突出的方面。威尼斯双年展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设置永久性国家展馆的国际性展览。各个国家馆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美国馆的装置作品了无新意,让人感叹可惜了珍贵的展示空间,前卫艺术是否已经黔驴技穷。相比之下,俄国馆这次呈现了大国风范,其影像装置《上次暴动》制作投入,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可以说代表了影像艺术的希望。当看到德国馆的旅行箱装置作品时,桑福讽刺道:要成为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真是太容易了。法国馆的影像艺术作品《妇女看信》具有舞台效果,绘画感较强。奥地利馆的新野兽派油画有肌理,讲究形式美。波黑馆的大型装置富有线的变化节奏,是所有装置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希腊馆做成一个手工艺作坊,就像万花筒似的,其透明玻璃绳,乍眼一看就是一面镜子,巧妙地利用错觉增加了空间的新奇感。以色列馆用剪影绘画和装置表现了树木的美感,使得本届双年展讲艺术的作品较往届增多。

    通过一整天的参观考察,感觉在众多的展品中,值得一提的较往届增多。由于北京双年展的策展特点,我们特别留意了一些绘画作品。

    德国的格哈德·里希特表示绘画可以使他更为直接地从精神、身体以及哲学上进行表达。

    刚果的查利·桑巴认为绘画是他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和文明的最好方式。其作品《9月11日之后》表现了对反恐战争与人类和平及世界经济强权与资源环保等问题的思考。

    巴基斯坦的娜莉妮·玛拉尼并不是追赶电子表达方式的一员,也从不认为手工画的作品过时。她的作品一开始就是绘画和素描。激发她进行绘画创作的最大动力就是:作品所表达的寓意,一幅作品的寓意总有容易丢失的危险,因此她要用画笔来表达思想。其参展作品《美狄亚》反映战争、残疾等人们面临的严峻生存状态。

    美国的伊丽莎白 .默里的手势表现主义以及形状各异的布面结构,为现代绘画创造了新的可能性。默里的坚定的“不平静生活”绘画始于20世纪80年代。她在制作法和图像之间的新颖尝试,使其在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范围内有了新的发展。默里追寻这种新的创作路线,她用同样的生物形态变形准则来指导她的绘画和雕塑。

    尼日利亚的安纳迪逊深深植根于非洲文化,其作品是丰富历史的反映。他创造和发展了非洲工艺表现手法。

    伊朗的卡米创造了一种富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肖像画法类别。他的作品包括广泛的艺术历史题材,其肖像绘画具有唯美主义的情调。

    智利的布拉沃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那种描绘西班牙巴洛克式平静生活的绘画。布拉沃的绘画是现实主义的格调。在那些皱巴巴的纸上,布拉沃描绘了平静的生活,常常是如史诗般的三幅相连的作品。

    斐济的阿谛·达·萨姆拉在他的绘画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运用几何学的方法。

    由于规模庞大,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仍旧让人看得疲乏不堪,作品倒是较平和,少见惊世骇俗的血腥之作。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呈现出了绘画作品逐渐从数量上增多,从艺术技法到思想的各个层面不断提高和加强的趋势,由此可看出21世纪绘画复兴的迹象更加凸显;雕塑及装置作品在向艺术制作精致上发展;影像及多媒体作品更重视对当下世界重大事件,如9.11、伊战、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反映与反思,体现了当代艺术关注现实社会的特征。

    丽多岛绿荫浓密,影星们正盛装走过红地毯,空气中仿佛都飘散着丝丝缕缕的芬芳气味,这就是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看完威尼斯双年展,桑福先生夫妇陪同代表团前往威尼斯丽多岛参观其参与策划的,为配合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而举办的国际户外雕塑展。展览作品分布在丽多岛的中心区城,引来众多行人驻足观赏,将本已气氛热烈的威尼斯电影节装点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使美术与电影两大姐妹艺术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相映生辉。雕塑作者中不乏有北京双年展的各国参展艺术家,大家在异国邂逅都觉得惊喜。曾参加过首届北京双年展的内雷奥·罗泰列也在丽多岛准备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光雕塑作品,得知中国美协代表团来访,便盛情邀请参观布展现场,并宴请了代表团。席间,中意双方谈起共同度过的首届北京双年展开幕式的精彩时光。罗泰列先生表示希望在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期间,用他的光雕塑作品将展场外围及其夜空用光束的艺术语言塑造得更加绚丽多姿,光彩四射。

    8月30日,中国美协代表团带着在意大利收获的成果登机回国。我们代表团及外国艺术界的友人都期待着以“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双年展能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增光添彩。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